陳乾原醫師 受證嚴法師感召







慈悲為懷的陳乾原醫師,曾是花蓮慈濟醫院的家醫科醫師,目前是三峽詠康診所和佛教僧伽聯合診所的主治醫師.


 素食的 陳乾原醫師擁有中西醫專業,受到證嚴法師和印順導師的感召.他懸壺濟世仁心仁術,拯救病人的身心靈為畢生志業.


以下為<僧伽醫護會刊>第二十五期,由沈秋萍小姐對陳乾原醫師的訪問內容:


永遠的第一次 專訪陳乾原醫師


 


本身是台中人的陳乾原醫師,選擇到三峽定居,並在當地行醫,完全是為了便於親近佛法。他說:「從我家可以看到西蓮淨苑,反之,從西蓮淨苑也可以看到我家。」其實,早在就讀北醫時,他即與西蓮淨苑結下殊勝因緣。


 


 國中時一次運動傷害留下後遺症,讓陳醫師時常感到頭痛、肩頸僵硬,雖然家人帶他去看過許多醫生,可惜並無明顯改善,他就帶著這樣的病痛讀完高中、進入大學。緣於本身的病痛經驗,當看到佛學社的宣傳單時,被其上的文字深深吸引,便主動加入慧海社,平時假日跟著學長到西蓮淨苑聽師父講經,而寒暑假,則常在淨苑裡度過。也早在那時,他即與慧明法師結緣,基金會成立後,很自然地貢獻出自身心力。


 


 陳醫師提到三個對他影響至深的人:一是證嚴法師,他秉承『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』的佛陀胸懷,發願聞聲救苦,布施大愛。受到證嚴法師的感召,陳醫師曾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四年,如有機會助人,必儘量去做;二是印順法師,他自小身體孱弱,疾病纏身,卻能忘卻病痛,深入佛教義理,在佛學思想研究取得極高成就,相形之下,自己的小病痛又算得了什麼呢?三為智諭法師,師父性格剛毅,深居簡出,律己甚嚴,講經精簡扼要,對陳醫師的向佛之路,多所啟發。
智諭法師曾說:「學佛如大海行舟,先深後廣。」陳醫師將之視為座右銘,他自承是個興趣廣泛的人,對許多事物都覺有趣,躍躍欲試,這樣的好處是:時時對事物保持高度興趣,且在一番鳥瞰之後,對事物能有一全盤性的了解,在實際深入時,可以確保切入點較符合大局;但,缺點是:在實際的應用上,往往顯得熱心有餘,毅力不足,容易見異思遷、半途而廢。智諭法師的這句話,無論是在學佛或生活層面,對他都具有點醒的作用,時刻惕勵自己進行「收攝」的動作。
陳醫師認為「認識生命,準備死亡」是人生極為重要的課題,西蓮淨苑住持惠敏法師經常說:「把每次的接觸、遭遇都當成是第一次,也是最後一次。」因為我們並不知道自己何時死亡,今天躺下去睡,明天是否還能爬得起來?如能將每件事當成是第一次,就不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,每件事都新鮮有趣,而能以全新的態度去面對;把它當成最後一次,則每件事將深具意義,我們會格外珍惜每一次的經驗,全力以赴,而不會因循苟且。因此,正視「生命無常」這個現實,將會影響到我們的日常行為和我們對生命的看法。


 


 身為家庭醫學科醫師,加上對佛學的體悟,「臨終醫療照護」是陳乾原醫師未來想著力的方向。他認為,如何協助病危者及其家屬面對臨終的事實,讓病人減輕肉體痛苦、降低心靈的恐懼,在人生的最後一程走得安詳而有尊嚴,是一件重要而有意義的事。


 


Share this

Related Posts

Previous
Next Post »